孔子的"食经"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遵照上述二文,本拙文试以历史学和食品营养卫生的角度,对孔子的饮食之道加以初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困。正如孔子自己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什么事情都能干)。因此孔子幼时的饮食观点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意即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也是很有乐趣的,这也是孔子后来“贫而乐,富而为礼”主张的思想基础。

  一个人情绪的好坏与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谚云:“笑一笑,十年少”,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当时曾问道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多的言语,过激的言词,过分的情绪冲动,过多的思想活动,都可以伤“精神”。孔子深得(体味)其中的奥妙。因此,化“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根据现代生理学理论,情绪属于大脑机能,人们在愤怒、焦虑、悲伤、痛苦的情绪发生时,大脑皮质的调节功能降低,皮下神经中枢及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会失去控制),因而使内脏各器官和腺体的活动发生变化,就会破坏机体各方面的平衡,以致引起疾病。相反,乐观的情绪却能促进身心健康,甚至可以成为治疗疾病的一味“良药”,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延年益寿、永葆青春。如今有人提出“笑”疗的方案,使人处于“欢乐”的环境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所以孔子在当时提倡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以及“乐而忘忧”的做法,正是他的饮食养生之道之一。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认为,人生的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还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主辅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辅食品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使人得到合理的养分,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消化液供不应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导致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会产生缺血现象,使人感到困乏,不利于身心健康。

  诚可知,目前有些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无休止地常食、多食,结果产生了“富贵病”。

  民谚云:“食要七分饱”,意而不能贪食,食得太饱,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饱”也正体现了“节食益寿”的饮食观点。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春秋战国时期的500多年间,不仅食品品种很丰富(但并不是不多),而且对饮食也已经很讲究了,孔子的饮食观很具有代表性。明代张岱《圭饕集序》中写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徵。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

  孔子后来发迹,做了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俸禄都是“六万斗谷子”,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相当于现在高级白领阶层的待遇),但当时孔子并不因为生活富裕了而过奢侈的生活,他对饮食很讲究,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至。

  这里有一段插曲,清代曹臣栋《逸经》引《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莒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这一插曲仿佛有点可笑,但是既然有益,又何必怕人说笑话呢。众所周知,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难吃。所以孔子要缩着头颈(难吃的样子),吃了三年才习惯。不过,据《孝经》记载:“菖蒲益聪”,这就回答了孔子为何吃菖蒲之事,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恐怕也不全是着眼于“味道好”这一点,而看重营养,即养生的。

  在饮食卫生上,孔子还有“八不食”。即“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粮食陈旧了或变味了,鱼和肉腐败变质了,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得当,不吃。不新鲜蔬菜,(是指蔬菜要采摘及时,譬如春韭夏苋,无非是吃个鲜嫩:过时而采,形如柴草,又有什么蔬味呢?日本有句民谚:“鬼已有十八岁,粗茶已有粗泡时”。所以蔬菜采收要掌握时令是很重要的。“杜园菜”之所以可口,除了土膏露气的好处外,现采现炒现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肉切得不合规(如肉压切成糜状),不吃。调料(酱)放得不当(太淡或太咸了),不吃。从市场上买来的酒(怕有掺假)和肉(不卫生),不吃(喝)。这些与现代饮食卫生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可借鉴。

  “唯酒无量,不及乱”

  诚可知,孔子是个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

  《论语》记有“唯酒无量,不及乱”之句,意即“只要饮酒不限量,但却不至于醉”。《论语·子罕》还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入则事公卿,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说:“在外事奉国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喝酒不被酒所醉倒,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众所周知,酒少饮有益,多饮伤身,这些都是被古今医学及大量事实所证明的。

  “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不仅对吃很讲究,而且还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语,寝不言”中的“食不语”是饮食卫生的好习惯,因为每当在吞咽食物时,呼吸动作是暂时停止的。如果在吃饭时大谈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会同时进行,这样一来,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或鼻腔内,因此会发生呛咳、喷嚏、流泪等现象,若是鱼刺、碎骨、豆粒之类一旦误入气管,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常听老人说:“小人吃饭不要讲话”,其原理即在于此。

  由于孔子对饮食有良好的习惯和严格的要求。他虽然幼时家贫,后来发迹(升官),但能享有73岁高龄,这与当时(公元前五六世纪)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左右相比,确为“高寿”了,孔子的“食经”成为他长寿的奥秘。

(实习编辑:杨丽珍)

(0)

相关推荐

  • 推荐!5月应季食材和菜品 美容养生刻不容缓!

    5月份,夏之初,最应该吃什么?由于各种进口食品,大棚蔬菜的普及,让我们的饭桌也变得逾常丰富,想吃什么都可以触手可得. 然而,这样看似丰富的食材,是不是都对我们的身体很好,让我们摄取了足够的营养呢?该如 ...

  • 孔子的冬季饮食方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将于本月22日上映.除了"教育家.思想家"这些名号外,孔子其实还是一位养生保健专家.为啥这样说呢?你想想,在战乱的年代,他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就是 ...

  • 养生贵在良好饮食习惯 向孔子学习八不食

    孔子作为一名中国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值得后人遵循的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年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孔子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其养生之道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医学科主 ...

  • 要想容颜不老就常食姜

    "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茄香一处捣.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这是古医书<奇效良方>中" ...

  • 要想容颜不老就常食:姜

    "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茄香一处捣.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这是古医书<奇效良方>中" ...

  • 孔子教你冬季健康饮食养生

    <论语>中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思就是,席上的肉虽然多,但不能超过吃饭的量.由于蔬菜稀少,冬天的餐桌经常是肉类唱主角.即使是到现在,民间也流传诸如吃火锅.羊蝎子 ...

  • 孔子的养生食疗经

    古人总结了很多养生方法,很多流传至今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孔子对养生有诸多独到见解,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他虽幼时家贫,后来升官发迹,但能享有73岁高龄,与当时人们平均寿命仅30岁左右相比,确为&q ...

  • 食生姜是长寿的捷径

    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曾记载了一则常年食生姜而延年益寿的趣闻铁事.其实,生姜可以延年益寿,颐养天年,并不是这位住持的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孔子早已认识 ...

  • 养生向孔子学习"八不食"

    孔子作为一名中国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值得后人遵循的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年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孔子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其养生之道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医学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