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吃多了,肾脏"受"不了?
如今.网上却流传着“豆腐虽好,也不宜天天吃”的说法,有的甚至指出,大量食用会损害肾功能。
蛋白过多,肾脏难受
这天,接到一个朋友发来的邮件,说他从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豆腐虽好,也不宜天天吃。因为人吃进的植物蛋白经过代谢变化,最后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故大量食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势必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减退,不利于身体健康。”他问我这个说法有无科学性。
这种对食物蛋白质功能的理解是片面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人体对食物提供的蛋白质没有储存功能。当人体摄入过多的植物蛋白质,超过了人体的需要,那么,超出部分的蛋白质会代谢成含氮废物。但是,这种情形的发生,与摄入的蛋白质是否为植物性蛋白无关。也就是说,当动物性蛋白摄人过多时,超出部分同样也会代谢成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
另一种情况是,当人体只摄入非优质植物蛋白,例如只吃米饭,则米饭中大部分蛋白质最终不能用于身体合成,只能代谢为含氮废物从肾脏排出。
大豆蛋白是优质蛋白,适量的大豆蛋白对身体是有益的。提倡吃豆制品,绝不是鼓励大量地吃。
知识链接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使用,人体每天的蛋白质需要量,以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计算。一个标准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所需要的蛋白质为60克,假设他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为90克,那么,人体将其中60克用于机体的合成,多余的30克将会分解并由肾脏排出。多余的蛋白质不能像脂肪一样储存于体内。因此,摄入蛋白质过量,才是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摄入的蛋白质是植物性或动物性无关。
兼具动物性食物优点的植物蛋白
大豆是一种很特殊的食物,本身属于植物性食物,但同时具有动物性食物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其蛋白质的含量和功能方面。
大豆的蛋白质含量约为35%,是所有食物中最高的。肉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精瘦肉也不超过20%,鱼肉约为18.5%。更可贵的是,大豆蛋白质含有全部种类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属优质蛋白。
人类实验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较适合人类。我们食用大豆,是利用大豆蛋白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而不是用于分解。
针对大豆的优点,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三条提出“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也就是说,在食物金字塔的指导下,配合主食、肉类、奶类、蔬果类,只要蛋白质总量不超过人体需要量,天天都可以吃豆类及其制品,而不是“豆腐虽好,不宜天天吃”。当然,某些疾病者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如急性痛风、腹胀、肾功能衰竭晚期,都不主张食用豆类及其制品。
知识链接人体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很少,而只能由食物提供的人体必不可少的氨基酸。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共8种(儿童多一种组氨酸)。所谓优质蛋白,是指含有全部种类的人体必需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合理,能最好地合成人体蛋白质的食物蛋白。如动物性蛋白。
豆制品优于大豆
大豆虽好,也有缺点。
生大豆含有蛋白酶抑制剂,这种物质可抑制人体肠道内的蛋白酶,阻碍人体对大豆蛋白质进行消化和吸收。其次,由于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种类复杂,有些是人体不能消化的,易在肠道中发酵,引起肠道胀气,同时影响对铁、碘、锌等矿物质的吸收。再有,大豆中还含有一种植物红细胞凝集素,可引起红细胞的溶解,导致贫血。另外,大豆还有明显的豆腥味,使人不易接受。
但是,以上种种问题都可以解决。经过加热,或将大豆加工制成其他豆制品时,蛋白酶抑制剂很容易受到破坏而失去功能;加热同样可以破坏红细胞凝集素;将大豆加工制成豆腐、豆浆,就可去除人体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由此可知,大豆不宜生吃;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其蛋白质吸收率都比大豆高。
总的来说,大豆益处多,合理利用是有益健康的。
(责任编辑:曾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