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食育理念 促进学生健康
今天是5月20日。5月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儿童和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使儿童少年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社会所需的技能,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在2014年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中提出的主题为“倡导学生食育,圆梦中国少年”。
“食育”是指饮食教育以及通过饮食相关过程进行的各方面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儿童少年的健康,还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培养他们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爱的能力等。
根据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4《倡导学生食育 圆梦中国少年》的报告,目前,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我国部分城市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有3天以上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4.9%、10.2%和8.7%,有超过80%的中小学生早餐食物种类仅包括1类或2类,营养质量较差。
许多孩子有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有调查显示,北京等7城市中小学生中约有16%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时总是或经常吃零食。
除此之外学生和家长营养素养低、学校食育投入缺位、营养信息混乱、营养相关疾病日趋蔓延,严重危害着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同时食物浪费严重、饮食礼仪逐渐消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食”文化面临危机,警示着当下我国开展学生食育的紧迫性。
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展了食育工作。其中日本率先对食育立法,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这是世界上规定国民饮食行为的第一部法律。日本更是在国家主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食育推进计划,在学校内开展以食育为依托的综合教育模式。
日本开展食育推进计划以来,学校的营养教师数量不断增多,已经由2005年的34人扩大到2012年的4262人,范围已覆盖全国47个所有的省级单位。食育计划完成率不断升高,各区级单位食育推进计划的完成率由2007年的4.1%提高到2013年的65.3%。中学生不吃早餐的比率持续下降。例如,中学2年级学生不吃早餐的比率由2000年的25.1%下降到2010年的16.2%。
其他国家如丹麦、英国等也已经全面开展了烹饪课堂或农场体验课堂,美国则开展“从农场到学校”运动。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纷纷设立了“营养日”、“营养周”或“营养月”。同时,许多国家也都出台相关的强制性政策,保证学生的营养与健康。
目前我国的食育工作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国家层面的发展纲要开始将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列为改善国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有一些科研和公益机构联合企业进行食育项目,还有一些公益广告和民间活动。
“食”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食育涉及方方面面,倡导食育需要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媒体、全体公民都各尽其职,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营造温馨的餐桌氛围、言传身教、培养礼仪,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食育,随时随地进行食育,才能为中小学生营造食育氛围,才能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共同撑起一个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