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识别食中假货的"真功夫"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时代已经过去!怎样吃得安全、喝得健康?就让编辑教你识别假货的“真功夫”。
一眼识破不安全食品
掌握以下识破伪劣食品的大原则,在日常消费中最为实用:
★外表过于“艳丽”要提防。如像蜡制水果一样又红又亮的草莓、鲜绿不褪色的瓶装蔬菜。
★防不正常白色。漂白剂、增白剂等都会使食品出现不自然的白色,对水发食品、粉丝、腐竹、银耳等需多加注意。
★防反季节食品。就是要提防不符合自然规律生长的食物。如催大的西瓜、冬季的草莓、无根的豆芽菜等等。
★不被降价“忽悠”。市场上肯定有价廉物美的东西,但如果价格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则可能有“猫腻”。
★防散装食品。尤其是在农贸市场销售散装食品,如散装豆制品、熟食、白酒等,常被发现有滥竽充数的情况。
看“功能”,选饮料
如果困了、累了能用一罐饮料解决问题,那这饮料中必然添加了“特殊”成分。
而这些成分,并不适合所有人:
★运动饮料,适合在强烈运动、人体大量流汗后饮用,饮料中的电解质和维生素可以迅速补充人体机能。
★含牛磺酸和咖啡因的饮料,因刺激性较大,不适合老年人和青少年人群,同样不适合体质较弱或心血管病人群。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在对功能饮料市场进行调查后,提醒读者,选择功能性饮料要慎重:
★运动型饮料,应注明国家标准-GB15266字样。
★饮料外包装注明的微量元素含量,其高低值范围不能相差较大。
例如某品牌的“纤维饮料”,标注每100ml产品含有膳食纤维(特征指标)100-1000毫克,高低值竟相差10倍。不免有“忽悠”的嫌疑。
★某些成分含量不得超出国家相关标准规定范围。
按国家规定,每千克饮液、乳饮料,牛磺酸最大使用量为0.1-0.5克;每千克果汁(果味)型饮料,牛磺酸最大使用量为0.4-0.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