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奶酪"想象"空间
“奶酪,就是牛奶和细菌,其余的都不过是想象。”就是在这样丰富的“想象”中,法国人发展成了一种奶酪文化。”
去法国之前,对于“奶酪”的了解基本上是停留在匹萨上拉出的奶酪丝,到了法国之后,超市里货架上的奶酪名目多得个个如天书一般,不知从何下手。渐渐了解了奶酪在法国人饮食和生活中的重要,于是第一次买奶酪选在有售货员的小商店,提出的唯一条件是“不要口味太重的”,于是售货员从一个圆饼的白色奶酪上切下一角?
一方水土养一方奶酪
好的奶酪都是以生产的地名来命名,这些“名字”遍布全法各地,于是有俗语说,“一个乡村,一种奶酪”。法国平原的地方奶牛多,山地则是山羊或绵羊多,所以出产的奶酪就地取材,以这三种不同的奶为原料。在制作过程中,每个地方又有不同的技艺,比如凝结和风干的方式、引入霉菌使之作用的过程、地窖存放的温度等等,由此带来了软硬不同的质地、或是柔和或是浓烈的口感,再加上不同的切割形状,结果就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每一种奶酪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特性,都严格遵守苛刻的条件。比如我偏爱的Comté,用的一定是一种棕红色带着白色斑点的奶牛产的奶,每一头奶牛至少享有一公顷的天然草场。要制作50公斤的奶酪需要350公升的牛奶,真可算取其精华。而且制作的时候要经过长时间的挤压和煮,还要在地窖里呆上四个月到两年才算成熟,这期间要定期翻转,还要用盐揉搓表皮。到了奶酪柜台,看表皮下的那一层就能了解它“老”到了什么程度,越老就越厚,颜色越深,它的味道便随之登峰造极。
在法国城里,专门销售奶酪的商店往往毗邻各式精品店,店员经过专业训练,还专有自己存放奶酪的地窖,好在奶酪成熟的最佳时机摆到柜台上出售。不过大多数法国人还是在超市里买奶酪,货架上有预切包装好的,也有专柜,尽可以望、闻、问、“切”,和售货员比划着专切你看中的那块。
享受奶酪之前的“折磨”
奶酪之于法国人,是顿顿离不了。从早餐开始,就有专门用来涂抹在面包片上的加了香草的奶酪。用正餐的时候,通常在主菜之后、甜点之前上奶酪,请人来吃饭的时候,更是种类越多越好。甚至有的地方的特色菜干脆就把奶酪作为主菜,或是做成奶酪“火锅”,或是把奶酪片、土豆和肉肠一起烤来吃。除此之外,还有专门拌在沙拉里的奶酪。虽然法国人如此享受奶酪,但是在吃之前还是要接受奶酪带来的“折磨。”
首先是嗅觉折磨。说法国奶酪“臭”名远扬大概不为过。法国人奶酪买回家,并不急于吃,而是要慢慢搁着,越“老”味道越足。所以在放入冰箱时,先要放进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如果不是这样,几天之后就无法打开冰箱门了。再有就是视觉折磨。大多数的奶酪不是我们在动画片里看到金黄色、布满大大小小窟窿、新鲜可爱的那种,而是要经过一道道的加工程序和地窖里的“煎熬”。
受法国人欢迎的奶酪之一是一种充满青绿色斑纹和“霉点”的,之所以与其他奶酪不同是因为大多数奶酪是从外部撒上霉菌,而这种类型的奶酪是用细针在干酪上打孔,让空气在里面流通,霉菌也就势进入内部发展了。
奶酪的婚姻
一次聚会,一个从乡下度假回来的朋友捧来一箱刚从他们家葡萄园摘下的葡萄。饭后我刚要把葡萄塞进嘴里,他连忙阻止我,且慢!他从盛着奶酪的小篮子里切下一小块奶酪来做示范,“和这个一起吃才好”,一口奶酪一口葡萄。奶酪的艺术尽在搭配之中。似乎出于偶然,法国饮食的骄傲——面包、葡萄酒和奶酪这三样东西可以完美结合,细想想一定是天长日久选择的必然。尽管如此,它们中的每一种还是有“门当户对”的苛求。比如葡萄酒和奶酪,没有永恒不变的“婚姻”,不是哪一种葡萄酒一定配哪一种奶酪,而是依据每一张餐桌上菜肴的特例具体应变。如果说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葡萄酒要有和奶酪同样的口感强度。如果第一口酒喝进去,完全掩盖了奶酪的味道,那就绝对是失败的“婚姻”,反之亦然。有些奶酪则非要本地产的葡萄酒来搭配才好。
刚开始尝奶酪的时候,遇到法国人关心我的口味,我总是回答,“不是为了口味,是为了‘文化’。有人一语道破,“奶酪,就是牛奶和细菌,其余的都不过是想象。”就是在这样丰富的“想象”中,法国人发展成了一种奶酪文化。”
(实习编辑: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