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豚骨酱油拉面
一说到豚骨拉面,大家一下就会想日本拉面,这种在当代中国随处可见的外国料理,其实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去的,这又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却在外国蓬勃发展的美食。事实上,在日本的三大面(乌冬,拉面,荞麦)中,只有荞麦面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传统面食,而中华美食中为人所熟知的拉面,正是现今日本拉面的原身。
拉面一词的语源至今仍众说纷纭,未成定论,有一种说法认为拉面是中国北方的东西,不用菜刀,只用手搓拉扯而成,所以叫拉面,从语音来推测的话,这种说法有几分可信,但也有人说老面、柳面才是拉面的语源。1872年日本和满清签订了「日清友好条约」,使得大批华侨迁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横滨、神户和长崎,因此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华街」的形成,而拉面的技术也就是从这些地区流传出去的。当然那个年代(1900年前后)还没有拉面这个名词,而以支那面驰名,但住在横滨中华街的华侨,大都来自广东或福建,因为南方人习惯以盐调味,所以中华拉面以盐调味、鸡骨或猪骨熬汤的汤面为主流。但是为了迎合日本人的口味,改以酱油调味,才有日本拉面的诞生。特色面食
我今天就要用做的拉面,主料是以大骨汤和拉面,配以传统葱、豆芽、蛋皮、木耳和猪里脊肉片,临时加入高大上的海参,最后用日本白酱油调味。
惯例来个原料全家福:
面用的是在麦德龙买的日式碱面,确实比普通超市里的买的长野拉面要更弹,更耐煮一些:
晒一下自家发的豆芽,比外面卖的真的好吃了,更香更甜:
淘宝上买的白酱油,其实就是淡味的鱼露,万能的淘宝:
介绍步骤:
1)熬一锅骨头汤,谁都会就不贴图了。
2)先加工里脊肉,因为肉烹制熟了以后还需要腌制制需要入味,也可以提前一天做好放冰箱会更入味。骨汤拉面是比较清淡的食物,所以肉也不能太重口味,调料:姜、八角(大料)、白酱油和清水即可,水位刚好没过肉。
八角又叫大料,配角也美丽:
大约煮个20分钟左右,肉差不多熟了,捞出切片,形状任意,根据个人刀工随意掌握,薄厚要适中:
拍的时候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
肉片的厚度大概就这个感觉:
将切好的肉回锅,大火烧开后立即关火,这个时候根据肉汁的咸淡在进行一次调味,此汁可略咸一些,有助于肉的入味,还可作为最后拉面个人口味咸淡的调味剂,肉的处理结束:
3)煎蛋皮
蛋皮在拉面中的作用是增香,类似葱油或者蒜酥的作用,但是后者虽然确实很香,却是长时间油烹的东西,不健康,不low fat,而且弄得不好吃起来很油腻的还会发苦。
于是我决定中综合改良一下,在蛋液中加入葱末,尝试一下,葱末切的越细越好:
大火热锅后,改小火摊蛋皮,蛋皮摊的越薄越好:
蛋皮太大张,于是我们卷成卷来切:
结果证明了尝试成功,黄的绿的很养眼吧,而且还很香:
4)配菜的制作
我今天用的配菜是水发的木耳和豆芽,临时加入海参,用的加工方法是炒。大家也可以用水烫熟,我只是觉得那样比较没那么香。配菜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不要有怪味的都可以加啊!
之所以临时高大上的加入海参,因为以往海参的加工一贯的加工方法,也是用骨头汤小火煨制入味。所以只要将骨汤大火烧开后改小火,将海参放入煨制即可。
5)最后一步,调汤底和下面:
汤底的调制,在碗底加入白酱油和葱末,然后骨汤大火烧开后用滚烫的汤直接冲开。
面下锅后,充分搅动,防粘底并受热均匀,面的口感根据个人而定,喜欢吃硬的就时间短一点:
面起锅后,充分滤干,加入汤底中,码上肉和配菜,撒上蛋皮,OVER,perfect:好吃的拉面出锅了:
来一口吧:
PS温馨小贴士:
1)肉的加工,加的清水不易太多,汤水太多,会让肉变得无味。
2) 蛋皮加工切忌贪快,小火慢来。
3)配菜的加工,如果是炒制要注意每种配菜的特性和易熟程度,木耳先下,而豆芽后下,这样才能保证口感。
4)海参的入味一定要小火煨制,大火我不确定你还能在汤里找到它。
5)汤底的调制不是在骨汤中调味,而是在各自的碗中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味,俗话说的好众口难调啊。
6)面起锅后一定要充分滤干水,才加入汤底,不然你的骨汤拉面就成了水汤拉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