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饮料选择观调查报告:了解营养成分表者不超过三成
饮料是不少人喜爱的零食,无论亲朋聚会还是诳街聊天,都少不了饮料的点缀。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扩大和多样化,饮料的种类和口味也较许多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渐增多的品种大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味蕾。然而,一瓶色彩鲜艳口感细腻的饮料中,到底都有些什么?有多少是天然的,多少是添加的?饮料外包装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又是什么意思?它们对我们购买饮料有没有什么意义?而这些,消费者是否都清楚?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时候,选择的目的、动机都是什么呢?为了了解这些问题,展开为期一周的在线问卷调查,针对消费者购买饮料的动机、选择标准、价格接受区间、对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了解等方面进行调查。>>>查看调查结果
矿泉水领跑消费者青睐饮料,甜饮料群体亦不甘示弱
通过调查可知,在购买饮料时选择矿泉水的消费者人数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34.6%,这个结果和消费者购买饮料的目的直接挂钩,调查显示,有68.4%的被调查者表示购买饮料的目的是为了解渴,而矿泉水是最满足这种需求的饮料。但不乐观的是,在被调查中通常会选择果汁饮料、茶饮料和碳酸饮料的比例分别在24.7%、17.5%和12.1%,这三种饮料都属于“甜饮料”的范畴,也就是说,虽然青睐某一种甜饮料的人数比不上会选择矿泉水的人数,但是如果用“甜饮料”的概念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都会选择甜饮料。
口味是消费者第一选择标准,“我只是想喝点有味的”
调查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有35.4%的消费者会根据口味挑选饮料,有不少消费者在“购买饮料原因”项选择了“其他”,而被问及详情时,不少消费者表示“我只是想喝点东西,想让嘴巴有点味道而已”。人类对于甜味有一种天生的趋向性,这一点从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消费者过分纵容自己的喜好和口味,在选择饮料时都会选择口感香甜的甜饮料来满足自己,这种纵容是导致大多数消费者通过饮料摄入过多糖分的根本原因。
不到三成人常关注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
“购买饮料时您会关注包装上的配料表吗?”“购买饮料时您会关注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吗?”在调查中,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回答“经常会”的人只占不到30%,回答“不会”的人也占30%,剩下的40%则是回答“偶尔”的人群。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不少人并不了解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存在价值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对我们的购物起到怎样的指导性作用。由于大多数人不经常关心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因此才更容易受到广告商天花乱坠的广告的蛊惑和欺骗,购买到不符合性价比甚至伤害健康的饮料。
能量和脂肪是关心重点,碳水化合物及钠不受关注
对经常关注营养成分表和偶尔关注营养成分表的人群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在营养成分表中显示的几个数据中,关注能量和脂肪数据的人数最多,分别占28.1%和25%,而碳水化合物和钠受到的关注最少,分别占16.8%和8.2%。从这个数据中可以了解到,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关注的问题是喝饮料会不会导致自己发胖。但实际上,大部分甜饮料中的能量都是碳水化合物而非脂肪提供的,因此关注能量的人多关注碳水化合物的人却少能够说明,了解营养成分表每项数据的存在意义的消费者其实相当少。
“很了解”食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的人仅占10.5%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了解包装上营养成分表的每项数据的意义的消费者仅占10.5%,而“不了解”的消费者却占30.3%,剩下的近60%的人群则是“了解一点”。不了解营养成分表的直接后果就是被商家印在外包装显眼处的广告语及砸下大把钱的广告所忽悠。懂得营养成分表含义并明白如何看营养成分表的消费者能够从这些数据里轻易地看出产品的营养本质,进而能够为自己选择更有性价比和更健康的商品。因此,学会看营养成分表是有意义且极为必要的。
(责任编辑:徐晓宇)
()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