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防寒保暖 积蓄能量巧进补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也称“数九”或“进九”。
进入最冷时节 养生注意防寒保暖
虽然冬至在地理上是太阳开始从南回归线逐渐北移、代表日子会渐渐温暖起来的一天,但从实际气候来说,冬至过后就进入数九寒天。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冬至过后第三个和第四个九天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日子,因此防寒保暖是冬至时节最重要的养生课题。
冬至前后,北方的气温一般都在摄氏零度以下,时有风雪天气,容易造成道路结冰现象,所以人们出行时要特别注意,走在冰面雪路面时,一定要放慢步伐,迈小步行走,以防摔倒摔伤。冬至以后天气非常寒冷,出行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状况和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好出行准备。把应带的鞋帽、手套、围巾、口罩和御寒衣物都应准备齐全以应不测。根据冬至后的气候变化,搞好防寒御寒准备,人们出行的健康才能有保障。
饮食七字诀:积蓄能量巧进补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是一条流传已久的谚语,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为了增加体内热量,保持体力,会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冬至进补虽然是传统,但不代表人们可以随便乱补,冬至进补应当配合自己的体质进行进补。冬至时节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因此,应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同时,寒冷也影响人的泌尿系统,促使排尿增加,较多的钠、钾、钙等无机盐随尿排出,因此要补充相应的食物。专家建议,在多吃蔬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有条件的还可多吃甲鱼、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等食品,这些食品味道鲜美,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寒冷而过度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对身体虚弱者尤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