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鹅掌鸭信做法
宋代,鹅掌正式成为单独的美饌食材而流行。黄庭坚《食笋十韵》有:“烹鹅杂股掌”;《次韵子瞻春菜》有:“白鹅截掌鳖解甲。”宋代葛长庆诗云“驼峰鹅掌出庖烹”,把鹅掌与驼峰并提。南宋,鹅掌走上了御筵的食单,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在供奉宋高宗的御筵食单中,就有下酒菜“肫掌签”和“鹌子炙”一盏组合菜肴。南宋以后,都城临安大兴吃糟之风,酒肆店铺有卖糟鲍鱼、糟羊蹄、糟蟹、糟猪头肉的。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的《江南四季歌》也把鹅掌列为美食之一:“寸韭饼,千金果,鳌群鹅掌山羊脯。”
明代烹饪比两宋有很大的进步,开始讲究主料的独立性,糟鹅掌已经成为一道独立的菜肴。糟制菜是明代饮食的一大贡献,糟即指原料酒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烹饪手法。糟是热制冷吃菜的典型,这种做法一年四季都可以做。元、明、清时,除市上供应糟制品外,已发展到家庭自制,像清代《红楼梦》大观园这样钟鸣鼎食人家,糟醉食品已是平常之食。
糟菜的具体做法是先用佐料来腌,然后卤制,文火慢炖至酥烂,再放入糟缸中焖一日。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糟肉,肉质软烂,味道鲜美。
曹公撰写《红楼梦》前后,正是满汉全席食文化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景象。大城市的酒店、茶楼和点心铺鳞次栉比,市招繁多,北销南运的小商摊贩人来客往,蜂攒蚁聚,形成了风味殊异、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的饮食文化。同时,“虐食”之风也悄然登场,清袁枚《随园食单》就记载了残忍的鹅掌吃法:大致是把一只活鹅,把的两只掌洗净,准备好调味的料。准备一块木板上面钻两个洞,准备一个火炉,等火旺盛时,把鹅掌穿过木板上的洞拿到火炉上烤。一边烤,一边涂上调料,直到把鹅掌烤的像葵扇那么大,然后割下食用。李渔《闲情偶寄》的记载,“有人善制鹅掌。其法为:每杀鹅前,先熬一锅滚油。抓起鹅,把它的掌压进油里,鹅便痛的大叫起来。然后把它扔进水里,任它挣扎扑腾,以消痛楚。再抓入油锅,放入池水,如此反复四次。然后再削掌炮制,其掌必定极厚、极甘美。”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七《残忍》一节记云,某公爱食鹅掌,方法是把鹅放在铁板上,让鹅行其上,这时再给鹅喂酱油和料酒,不一会,鹅掌烙熟,大如团扇,割下食用,味美绝伦。清朝末年,上海为政清廉,刚直不阿的叶映榴居然也好食鹅掌,其鹅掌也是用活鹅制作:“以鹅置铁楞上,文火烤炙,鹅跳号不已,以酱油、醋饮之。少焉鹅毙,仅存皮骨,掌大如扇,味美无伦。”盖士人诟病如此残忍的吃法的同时,总要提到是明朝太监发明了炮烙制法烹制鹅掌,他铁板烧烫,鹅装在笼中置于铁板之上,使它不停地走,直至鹅掌烫熟,据说这样烫熟的鹅掌厚度能达寸许,吃起来异常肥美,是天下至味。
做鹅掌的关键是要让鹅掌发胀,吃起来肥厚肉多才爽口。鹅掌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并且脂肪含量很低。鹅掌营养丰富,脂肪含量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根据测定,鹅脚翼蛋白质含量比鸭肉、鸡肉、牛肉、猪肉都高,赖氨酸含量比肉仔鸡高。同时,鹅掌味甘平,有补阴益气、暖胃开津、祛风湿防衰老之效,是中医食疗的上品。
鸭信,即鸭舌。糟鸭舌是江南食俗,由来已久。作为众多家禽食材来讲,也只有鸭的舌头才能成为独立的食材。但是,我国食文化中嗜吃动物舌头的喜好要从唐代开始。据史料记载,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后,为了显示效忠皇帝和韦后,精心设计了一道“升平炙”。注云:“治羊鹿舌拌三百数。”一道菜要用羊、鹿的三百条舌头,听起来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升平”出自汉·张衡《东京赋》:“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现代“升平”通常与歌舞联系在一起,多指太平盛世,也有粉饰太平的意思。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倾力操办“烧尾宴”,破天荒用三百只羊、鹿的舌头做烧烤,意喻咏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皇帝治国有方。可以说,“升平炙”是我国食文化中,官场溜须拍马最典型的一道肴馔!难怪五代的陶谷把该菜列为“奇异”之馔。从此,凡是舌头食材就多了一层借喻的功能而引起庖厨的关注。
糟鸭舌在清代乾隆年间是扬州名菜。童岳荐《童氏食规》说: “糟鸭舌,冬笋片穿糟鸭舌。”苏州亦行此食。清代袁栋《书隐丛说》说:“其宴会不常,往往至虎阜(即虎丘)大船内罗列珍馐以为荣。春秋不待言矣,盛在夏之会者,味非山珍海错不用也。鸡有但仍很多,如琵琶鸭舌、烩鸭舌掌、瓢儿鸭舌、糟鸭舌等等。”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的“万寿宴”食单御菜四品中,名馔“百花鸭舌”赫然其中。
随着现代鸡的品种改良,被人美名为凤爪的鸡脚,也正式成为糟醉家族中宠儿,当代美馔“泡椒凤爪”一度风靡全国。过去南厨把烹制鸭掌古法,运用到鸡爪上,将鸡爪油炸浸泡反复几次后,拌料分笼蒸,使得凤爪脱骨香酥,入口醇美,姹紫嫣红,美名曰:琥珀凤爪。使得过去视鸡爪为弃物北方人,如今也纷纷效仿。
“糟鹅掌鸭信”传承至今,它任然是我国南方主流冷菜中的美饌之一,但出品已流行于荤素搭配、清雅美观,内含健康美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