汁液像血又能补血的血蛤-白灼血蛤
汁液像血又能补血的血蛤-白灼血蛤
血蛤(蚶),又名魁蚶、赤贝、毛蚶、泥蚶、花蚶等,是一种贝类海洋生物,生长在滩涂里。主产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等地。在东南沿海地带,经开水烫几秒之后就可以吃,拨开壳可以看见血一样的分泌液,所以称之为血蛤。
本草纲目记载:血蛤(蚶)“味甘性温,功能除了补血外,还可以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热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等”。
白灼血蛤
原料:血蛤、生姜、醋。
做法:
1、新鲜的血蛤用毛刷刷洗干净,沥干水分;
2、坐锅烧水,水开后,用网漏把血蛤放入开水中烫810秒钟取出;
3、生姜剁成碎末,添加陈醋,兑成酱醋汁,剥壳蘸食。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在网上搜索了几张照片,你分得清哪种才是血蛤吗?怎样区分毛蛤和血蛤呢?虽然这都是输入“血蛤”之后搜索出来的图片,但前两张其实是小毛蛤,后两张才是血蛤。
汁液像血又能补血的血蛤-白灼血蛤
血蛤:壳呈扇形或三角形,左右两壳形状相同,或左壳稍大于右壳。长2.5~8厘米,宽2~6厘米。背面隆起,有数十条直楞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周围放射,楞纹明显,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间而成。壳内面乳白色,光滑,上端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锯齿。质坚硬,能砸碎,断面白色。气无,味淡。以整齐,洁净、无残肉、无沙土者为佳。
小毛蛤的外表和血蛤真的很相像,不认识的人很容易把二者混淆。毛蛤外壳上的条纹很浅,且边缘处有茸毛,这是区分毛蛤和血蛤最明显的外部特征。
毛蛤也很美味,但较之血蛤,口感和味道还是相差甚远。这种小个头的毛蛤在我们这边五六元每斤,而血蛤的价格则是它的三至四倍。
血蛤,我们也叫瓦垄子蛤或布蛤。大概是因为我们这里血蛤产量少,所以才卖得贵吧。像我片里拍的这么大的血蛤现在市场价格是每斤18元左右,前两年最贵的时候曾经高达四十多块钱一斤。现在沿海贝类的养殖很普及,我不知道我们这里血蛤为什么这么少,是只适合野生还是温度环境不适宜?我记得小时候这种血蛤很多。看资料上说温州一带血蛤比较多,且价格便宜,每斤7元左右。我们这里的新鲜贝类市场价格是花蛤3—5元,文蛤5—7元,牡蛎2元,扇贝4元,香螺14元左右,血蛤算是价格较贵的蛤蜊品种了。
所以饭店里别的贝类可以一上一大盘甚至是用盆来盛装,可这血蛤端上来,通常都是大盘中央薄薄散落那么一层,旁边外带个碗汁盘踞一大片地方。呵呵,算是美味不可多得吧。血蛤肉嫩润滑,鲜美异常,入馔味佳,令人垂涎。血蛤不宜多煮,宜快速烹制,否则易老涩难嚼,寡淡少味。
烧一锅开水,将血蛤用丝网或笊篱网住,放到开水里8-10秒就可以了。要是把血蛤整个散投进水里再一下一下地捞出,由于分解动作的延误,血蛤很可能在水里就张口了。血蛤只要能剥开就可以,千万不要等到它都张开口了。血蛤在水里张口的话,里面的血(汁液)就都流光了,一是营养流失,二是口味寡淡,而且口感差。血蛤剥开壳后,连肉带血(汁液)直接吃味道最佳。有些人怕生吃不好,喜欢浸一点姜醋汁,或者辣酱。我觉着清口吃最美,这样才能尽显血蛤汁鲜肉嫩的本色。
还有一点啊,血蛤自己动手剥壳自己吃才够爽,因为血蛤最鲜美的其实就是那血汁,别人剥好壳的再送给你,汁液定会流失大半,滋味定是大打折扣,也实在是可惜。
现在的海水污染比较严重,感觉血蛤不入沸水中焯烫吃起来不放心。我记得小时候,吃这个血蛤,只要洗干净后放大盆里,浇上一壶开水,然后焖一小会儿,倒掉热水即可。
那时候有些没成家的单身汉住在集体宿舍里,即使没有灶具,只要有热水,就可以享受到营养美味的血蛤。只不过那时候的血蛤,价格也很便宜。
我这次做的血蛤烫得有点过,是因为蛤蜊下水后,我端起相机,咔嚓完,再放下相机,再去锅里捞丝网,早已经超过了10秒。您要是介意蛤蜊没煮熟,吃着不放心,那您就别吃这血蛤了。煮开的就称不上正宗的血蛤了。另外提醒大家,清洗血蛤的时候,最好逐个用牙刷刷干净瓦垄之间的泥沙。彻底清洗干净之后,再入开水。走过路过,美味千万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