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食时五观论
北宋文学家兼书法家黄庭坚,在朝中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也曾在外做过两州知事,屡遭贬谪。他曾写过一篇《食时五观》的短文,表达了自己对饮食生活所取的态度。
他认为士君子都应本着这“五观”精神行事,其具体内容如下: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想到要经过耕种、收获、春碾、淘洗、饮煮等许多劳动,还有畜养杀牲等事,自己一人饮食,须得十人劳作。在家吃的是父祖积攒的钱财,当官吃的是民脂民膏。食物来之不易,一定要懂得这一点,否则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饮食观。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要检讨自己德行的高下,具体表现在对亲人的孝顺,对国家的忠贞,对自己的修养,如果这三方面都尽到了努力,那就可以对所用的饮食受之无愧。如果有所欠缺,则应感到羞耻,不能放纵食欲,无休止地追求美味。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认为一个人修身养性,须先防备饮食“三过”,不能过贪、过嗔、过痴。见美食则贪,恶食则嗔,终日食而不知食之所来则痴,是为三过之谓。《论语·学而》有“君子食无求饱”,背离这一条,就大错特错了。 “正事良药,为疗形苦”。
要懂得五谷五蔬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了解饮食养生的道理。身体不好的人,饥渴是主要病症所在,所以要以食当药,做到“举箸常如服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孔子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是说任何时候都应有远大抱负,使自己所做的贡献与所得的饮食相称。
《诗经·伐檀》所说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达的也是这一个意思。黄庭坚的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观点放到今天,也还不失有可取之处。南宋时曾任礼部尚书的倪思,也极赞赏黄庭坚的观点,他说:黄庭坚作《食时五观》,其言深切,可谓知惭愧者矣。
余尝入一佛寺,见僧持戒者,每食先淡吃三口。第一,以知饭之正味,人食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则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第二,思衣食之从来。第三,思农夫之艰苦。此则“五观”中己备其义。
(实习编辑:朱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