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菜常吃却存健康隐患

  杭椒牛柳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现在有些餐馆的杭椒牛柳肉质特别嫩,软得和豆腐差不多,而自己在家却做不出这样的效果。张亮指出,这可能是“嫩肉粉”的功劳。嫩肉粉中不但含蛋白酶和淀粉,往往还含亚硝酸盐、小苏打、磷酸盐等配料,个别品种亚硝酸盐含量也可能超标。其中亚硝酸盐能发色、防腐,但有致癌风险,小苏打能破坏肉里面的维生素,而磷酸盐会妨碍钙、铁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吸收。

  鉴别方法:粉红色的杭椒牛柳、粉红色的酱牛肉、粉红色的煲排骨,都是因为添加了亚硝酸盐才有个好“卖相”。生牛肉、生猪肉是红色的,加热之后自然变成褐色或淡褐色,而用了亚硝酸盐的肉,做熟之后都是粉红色的,娇艳美丽而且内外颜色均匀。加酱油或红曲也能让熟肉发红,但它们的颜色只在表面上,且颜色比较深。

  水煮鱼烹调水煮鱼往往需要大量的油,某些餐馆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在油上做手脚,因此烹调这类菜肴的油即便不属于口水油或地沟油,质量也不会好太多,可能会选择价格低廉的劣质色拉油,也有可能被反复加热利用。反复高温加热会让油脂发生反式异构等变化,可能带来致癌风险。此外,张亮告诉记者,带有干锅、水煮、干煸、香酥等字样的菜肴都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鉴别方法:水煮鱼若用活鱼烹调,肉片会微微卷起,肉质有弹性。仔细尝尝菜的口感,就知道油的新鲜度怎么样。新鲜的油是滑爽而容易流动的,即便油多,也绝对不会有油腻的感觉。在水里涮一下,比较容易把油涮掉。而反复使用的劣质油黏度上升,口感黏腻,吃起来没有清爽感,甚至在热水中都很难涮掉。相比而言,蒸、煮、炖、白灼、凉拌等烹调方式对油脂的品质影响小,而且无需反复加热烹调,不容易带来地沟油的麻烦。

  麻辣小龙虾。近两年,麻辣小龙虾成了餐桌上的“常见客”,却很少有人想到这其中可能存在猫腻——如果菜肴中加入大量的辣椒、花椒和其他各种香辛料,或者加入大量的糖和盐,就会让味蕾受到强烈刺激,很难体会出原料的新鲜度,甚至无法发现原料是否已经有了异味。张亮提醒,现在市面上不少麻辣小龙虾就是用不新鲜的冰冻虾做成的,消费者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

  鉴别方法:不新鲜的虾口感不脆嫩,比较松散,肉块较小,并且肉和壳很容易分开;对于以鱼为原料烹调的菜肴来说,鱼眼突出、表皮完整的大多数是鲜鱼,其肉紧实并且富有弹性。

(0)

相关推荐

  • 养生:吃烫食健康隐患多 进食温度别超40℃

    吃烫食健康隐患多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口腔和食道的温度在36.5℃―37.2℃之间.烫火锅汤锅时,食物的温度一般在60℃―70℃,这个温度会烫坏口腔,造成起泡.溃烂等口腔病症,还可能烫坏食管黏膜,长期下 ...

  • 常吃黑木耳对健康的三大好处

    朋友的朋友的得了胆囊炎,看她脸色焦黄,在给她做食谱的时候,想起了黑木耳.因为黑木耳的营养含量非常丰富,在蔬菜中堪称全能食品. 1.养颜美容之佳品 黑木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堪比动物食品,因此 ...

  • 吃水煮鱼的健康隐患

    水煮鱼这道本是来自重庆的特色菜,因其特有的超麻辣口感.浓重的颜色和油汪汪的鱼片,大大刺激了人们的食欲,成了大江南北人们普遍爱吃的一道菜.但食用水煮鱼究竟对人的健康有哪些影响却少有人关心. 曾有媒体报道 ...

  • 五类常吃食品的健康陷阱

    美味食物总令人垂涎欲滴,以致不时卷起了一阵阵流行旋风,像麻辣川味.日式料理等等.香港<明报>则披露,这些流行美食暗藏着一些健康隐患.来看看营养师教您怎样吃才能弥补这些美食的健康缺陷吧. 骨 ...

  • 常喝瓶装水 健康隐患大

    八成人外出选瓶装水 说起瓶装水,在北京国贸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李欣(化名),随即从包里掏出一瓶葡萄汁,边喝边对记者说:"我一天要喝两三瓶瓶装水,这还不算外出.开会时喝的.瓶装水喝着.带着都方便 ...

  • 儿童常吃食用菌有益健康

    随着食用菌的开发与利用,食用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常吃食用菌类食物对健康极为有益.众所周知,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充足的营养素.而食用菌,如蘑菇.木耳.金针菇.草菇等 ...

  • 老年人常吃紫菜益健康

    紫菜是一种红藻类海生植物,主要用作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汤菜料.紫菜历来被人们视为珍贵海味之一,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故有"长寿菜"的美称. 紫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维生 ...

  • 常吃茄子有效健康老人心脑血管

    茄子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丰富,是我们餐桌上的常见食品.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常吃茄子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经常吃茄子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要比不吃茄子的人低50%左右,这是为什 ...

  • 老人常吃坚果有益健康

    美国哈佛大学对8.4万名年龄在34-59岁的妇女进行16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多食坚果或花生酱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尽管调查对象均为女性,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论对男性同样适用.在调查开始时,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