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市场又陷鱼肉造假门
前不久,欧洲消费市场饱受“马肉风波”困扰(详见本报2月22日第691期2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也不断下降。英国17日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31%的受访者表示将不再食用即食肉制品,7%的受访者表示将不再吃肉。“挂牛头卖马肉”事件还未平息,潜藏多年的鱼肉以次充好现象又在欧美国家浮出水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一家名为“Oceana”的环保组织在2012年底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披露,在其抽样调查的81家纽约商场和餐馆中,有约39%的海鲜产品涉嫌假冒,以乱贴标签或者乱写菜单等方式误导消费者。
研究者测试了从纽约曼哈顿、布鲁克林、皇后区81家商店里购买的142种鱼的DNA,发现有56份样本被乱贴标签。其中,94%被标识为“白金枪鱼”的鱼肉制品其实是王梭鱼,后者所含毒素可能导致腹泻;调查的16家日本寿司店全部都涉嫌销售假冒鱼肉制品;从一家小型超市购买的红鲷鱼和大比目鱼样本实际上是方头鱼,后者因含有大量的汞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列入不适合食用鱼类的名单。美国其他城市的情况也不乐观,在波士顿有48%的鱼类被乱贴标签,在洛杉矶这一比例达55%。“在消费时,纽约的海鲜食客有高于1/3的几率被骗,这让人难以接受。”Oceana组织的科学家金伯利·华纳说。
不只美国,欧洲市场的海鲜造假问题也由来已久。德国马克斯·鲁伯纳研究所渔业问题专家哈特穆特·雷拜因博士在2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鱼肉造假在欧洲早已有之。不少研究所都发表过报告,指出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渔业厂商有意给低价鱼贴上名贵鱼肉的标签,目的是以次充好,赚取更高利润,只是欧洲当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调查、评估鱼肉乱贴标签的问题。
美国人通常习惯吃鱼排等食品,所以他们会在商场和超市中购买成品鱼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这些鱼肉种类,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大部分消费者只能依照食品标签购买产品,很容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廉价鱼肉或问题鱼肉,引发健康问题。对此,《福布斯》杂志分析指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危害公众健康,引发食品道德危机。《纽约时报》分析指出,由于海鲜的市场供应环节多且复杂,所以批发商、供货商和分销商都应提高警惕,杜绝假冒。
对于欧洲“造假鱼肉”事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食品质量比食品安全的范围更广,对于食品掺假问题,不应只在出现安全问题后才关注和惩处。”只有在生产环节把好第一道关,才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的、让人放心的市场环境。消费者也不必对冷鲜鱼类感到恐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冷鲜鱼比活鱼更健康,“因为有些商家为了保证鱼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存活,可能会加入一些保持鱼新鲜的药剂,而冷冻鱼则不需要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