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饮食远离癌症
“饮食粗细搭配、运动(运动食品)规律适量、心情开朗愉快是防癌的不二法门。” 一大清早,看完病人处理了一堆公务后坐在记者面前的林桐榆教授容光焕发,他得意地告诉记者:“你猜我昨晚打球打到几点?12点!”林桐榆教授是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内科化疗首席专家,多年的肿瘤研究、病人接触以及自己生活体验,让他积累了一套绝对“原创”的防癌心得。从饮食到运动到调节心理,他通过“讲故事、摆道理”的方法,给记者上了生动的一课。
饮食:粗粮(粗粮食品)精粮每周换着来 “我们家做饭经常会放小米、高粱到米里面一起煮,每周大概不固定会吃几餐饺子、面食,外出吃饭选择主食时也常常点高粱面或是窝窝头。”林桐榆教授告诉记者。 “您是北方人?”记者忍不住问到。“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地地道道广东人,没想到吧?”林桐榆笑着告诉记者,南方人喜欢吃面食、粗粮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他有意为之。“刚开始女儿吃得不习惯,后来也爱上了吃饺子。”
为何一定要如此重视轮换粗粮、面食做主食?林桐榆没直接回答,他先给记者讲了一个现象。“在二战以后,日本国内经济非常差,因此人们的饮食条件也很差,短短时间日本的胃癌发病率就飙升到全球第一位。现在日本经济发达了,他们的胃癌发病率直线下降,而肠癌则显山露水,跃居前列。”
同样的情况也正在中国发生,肠癌目前已进入我国居民癌症(癌症食品)发病率前5位。他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两极分化,在贫困落后地区,明显胃癌发病率高;而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肠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它也被誉为“富贵病”。“吃不饱容易得胃病、易癌变,这个观念很容易被大众理解,但吃得太好得肠癌则不容易引起都市人群关注。”他解释,肠癌多发最主要与人们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精细食品、动物脂肪和蛋白质(蛋白质食品)的摄取量明显较以往增多,而繁忙工作不断挤压人们的进食时间,导致体内无法吸取足够的纤维,导致便秘(便秘食品)等现象,而有毒物质长时间积聚肠内则可能潜移默化转化为癌细胞。
“所以高纤维的蔬菜(蔬菜食品)、水果(水果食品)、粗粮对于保证我们营养均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能有效带走人体毒性物质,而排毒畅通能预防癌变。”林桐榆教授建议,每餐吃一两份青菜、一个水果、每周吃几次粗粮,并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体内毒素排泄,都能降低肠癌发生可能性。
专家郑重提醒,从肠癌临床发病来看,正有年轻化趋向。以往大肠癌一般多发在50岁以上人群,现在,三四十岁患者也不鲜见。由于人们疏于预防、检查缺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以晚期病人居多,从而影响术后生存率的提高。中年(中年食品)人定期体检非常重要,特别是有便血时千万不要以“十个男人九个痔”而掉以轻心。
运动:大喊大叫可调节人体免疫力 “你相信吗?我昨晚9时带领节前全院大查房,然后回家换衣服,10时开始打网球,打到12时才散。”一大清早便查房完、然后精神奕奕接受采访的林桐榆教授对自己状态非常“满意”。“运动完后,睡得好、吃得好,第二天工作有精神,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的习惯,越是疲劳越需要靠运动来摆脱被动的身心劳累。”
“希望能是一周一场球,”他表示,和朋友们一起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开心,“不管大家球技如何,但起码公平、且尽全力。这样的运动才有意义。”他话锋一转提醒到:“很多人得知工作对象或领导喜欢打球后,往往投其所好,这样的运动方式是医生不提倡的。”
他提醒说:“健身(健身食品)、运动本身是一项既能舒缓心理压力,又能起到锻炼防病效果的很好项目,而一旦演变成交际活动,则失去了其让身心愉悦的双重意义,而且可能运动前中后都背负了沉重心理、生理压力(压力食品),成为人的负担。人应该学会先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心情,牺牲运动价值交换 ‘人情’太不值得了。”他表示。
此外,林桐榆运动时有个“奇怪”的习惯——大喊大叫。作为肿瘤专家,林桐榆深信负面情绪对肿瘤的形成有“加速”作用,因此他认为:“运动中不时放声大喊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清除淤积在心理的‘情绪垃圾’,实际上就是一种调节人体免疫力的方法。”
(实习编辑: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