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过剩让你身体容易生病!
现在总有种声音认为我们身体生病其实很多的时候是吃出来的,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身体问题是被自己“吃”出来的,现代人生病的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营养过剩。由专家说说他的营养过剩导致疾病出现的特别观点。
提倡食养法的久司道夫先生建议最好不要吃肉,可是有些人在治好自己的病后,还是想吃就吃没有顾忌。但是到了最近,我吃肉的次数减少了。以前我真的很爱吃肉,一星期至少要吃上四次,每次则至少吃掉三百公克以上,但近来即使上馆子,也尽量减少吃肉,并改吃大量的蔬菜。
不仅如此,我也开始吃起原本不爱吃的豆腐和面食。但我还是不喜欢生鱼片,但不像以前那么嫌恶了。还有,我向来喜欢喝酒精浓度达六十度的米酒,最近也试着加水稀释后再喝,味道依然不错。
我数十年来一向不吃中餐,最近晚餐也不像以前吃得那么多。这样的饮食变化是从一年前开始,使我的体重一直维持在六十二公斤左右,体脂肪率也保持在一六到二一%之间。我并没有刻意改变饮食生活,纯粹依身体的要求和直觉去做,或许这么做真的对身体很好,感觉身体状况很不错。
饮食保持简朴,疾病就不会来──安保
要使自律神经维持平衡,绝不能轻忽食物的效果。我曾参与审订过糙米、蔬食、完整食品、发酵食品、食物纤维等能提高免疫力的饮食书籍。虽然我对烹饪方法及营养素的作用不是很清楚,但有料理研究家兼营养管理师检见崎聪美提供许多想法,我只需在上面加些自律神经和免疫系统作用的解说即可。
我之所以开始注意饮食生活,是因为我确实感受到以糙米蔬食为基础的平衡饮食效果。在减少摄取动物性蛋白质,采取以糙米和蔬菜为中心的简朴饮食后,体重在三年内减少十公斤。除了体重减轻、身体变得健康之外,我自觉性格也变得比较稳重、谦虚。
2002年之前,我的饮食是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猛吃各种肉类。和家人一起吃火锅时,看到肉类的量太少,我都会生气地说:‘肉怎么那么少!’这样的饮食自然会让人过着贪婪躁进的生活,生活态度也比较严苛。我记得那时和研究室的学生一起做实验时,话说得再刻薄也不在乎:﹁你怎么实验做得这么差劲啊!﹂有时自己也觉得,当时怎么说得出那种令对方难堪的话。
但近来我不再动不动就生气了。一星期只吃一、两次肉,以糙米和蔬菜为主的简朴饮食我也觉得美味。但我只是蔬菜吃得比肉类多,并没有特别在意蔬菜的成分。像是菇类所含的麦角硫具有抗氧化作用,维他命E和维他命B群能促进免疫系统的作用等,我对这些细节并不在乎,只是适量摄取觉得好吃的食物。
如果要从免疫系统的作用来看饮食生活的变化,那也许是因为减少吃肉使淋巴球增加,而使稳定身心的副交感神经居于优势,但也可能是副交感神经居于优势后,自然让人想少吃点肉。但我想大概是两者加乘的效果,使我们的个性产生变化。
尽管如此,激烈的个性是不可能完全改变的,虽然根本的性格还是残留着,但再也不会动不动就生气,或是在气头上说出伤人的话。
听从有良心的指导,就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船井
我也非常喜欢吃肉,在每天都要吃三百公克以上肉时,曾有个绰号是﹁吵架船井﹂。因为经营者必须在争辩中获胜,才能保护公司及员工,或许我是为了与人吵架才喜欢吃肉的。可是依我现在的想法,与人争吵其实是﹁不够宽容﹂的缘故。了解这一点之后,我就不必一定要与人吵架或吃肉了。
近来我不会再想吃奢侈的饮食,对吵架和竞争也失去兴趣了。这与其说是饮食生活改变了我,到不如说是我察觉到生活中的浪费,才会自然而然地改变饮食。
人的嗜好似乎也会随着年龄改变,近来我连蔬菜汁都觉得可口,自己也感到很惊讶。我去机场搭机时,出发前都会待在贵宾室里。以往这时候都会想要喝啤酒,近来却经常喝蔬菜汁。同行的秘书熟知我的习惯,常会惊讶地说:﹁你怎么喝得下去啊!﹂可是我并非刻意这么做,只是听从身体的喜好和直觉。老实地听从自己的直觉,自然就会选择对身体有帮助、有需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的身体具有分辨好坏的侦测器,只要照做就行了。如果对这方面还不了解,可以试试O︱环测式,或是船井式指头测验,检查肌肉是否变强,以及身体前屈时是否变得比较柔软,再依结果来选择饮食。这方面的具体方法会在第五章介绍,请务必尝试看看。
活化肠内细菌的作用,就不需要动物性蛋白质了──安保
我也喝蔬菜汁。蔬菜汁能强化肠内细菌,而身体会消化、吸收这些肠内细菌,将肠内细菌转变成营养,甚至足以取代所有动物性蛋白质。换句话说,就可以用人类原本具有的力量来维持健康。相反的,要是继续吃肉,身体就会要求肉食,肠内机制也变得必须靠肉食维生。因此,突然间停止吃肉类时,会感觉需求得不到满足。
从能量代谢和自律神经的观点来看,饮食从肉类改成以蔬菜为主,再加上摄取蔬菜汁,就能使副交感神经占优势。虽然无法改变天生的个性,但将能减少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时间,增加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时间,进而产生全面均衡的生活方式。如此一来,就能充分磨练感性,留意到自我的许多层面,例如是否对某些事太过投入,以至于不顾一切。改变一下饮食,你就会发现身心的改变是那么有意思,那样充满趣味。
(实习编辑: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