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胃食芋头
芋头主要起源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是古老的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中国人把它作主食与蔬食,历史久远。
芋的得名缘由颇为有趣。西汉时,毛亨、毛苌的《毛诗》解释说:“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
由此推想,古人最初看到芋的叶子阔大,“根”(块茎)也硕大,大概很是稀奇地发出“吁”的惊叹声!因此,“吁”字可能曾经一度也表示“芋”,但因它是草本植物,所以,后来“吁”字的偏旁“口”被草头(艹)取代,故而成为“芋”。
芋头也称芋魁、母芋,其周围衍生的小体长大后称为芋子、芋奶、芋艿,其他别名还有香芋、紫芋、土芝等。它们虽然“其貌不扬”,但经煮熟或煨熟,剥除外皮,作为人类食物,给人以香、柔、滑、酥、糯之嗅觉与味觉享受,很受大众喜爱。
用芋头、芋子烹调的食品,种类繁多,有简单充饥的粗食“芋魁豆饭”。
清代唐孙华曾写有“苦草王瓜随地满,芋魁豆饭一生过”的诗句(《夏日园居杂咏》);也有用芋头或芋子和其他食物合煮成的雅食“玉糁羹”,此处的“玉”字,据认为是“芋”字谐音。宋代诗人苏东坡特别赞赏地写道:“莫作北海金齑,轻比东坡玉糁羹”。
其他,如芋子包、芋子饺、芋头糕、糖芋艿等等,都是用芋做成的美食。
每年中秋节前后,是芋头、芋子收成时节。它历来是中国人中秋节前后常食之品,不少地方还形成了含义不同的食芋民俗。广东《顺德县志》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的记载。
农历“八月望日”(中秋节)前后收成的芋头、芋子质优,此时期田螺肥美。
赞 (0)